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5:43    次浏览
农历二月初二,我国民间有二月二,龙抬头的谚语,表示春季来临,万物复苏,蛰龙开始活动,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。在北方,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,亦称春龙节。在南方叫踏青节,古称挑菜节。大约从唐朝开始,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。据资料记载,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。 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,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,称为28宿。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,每宫7宿,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。其中,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,由30颗恒星组成。恒星是相对不动的,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,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,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;而过一段时间以后,地球的位置转移了,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,周而复始,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,并以它来判断时令。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,正值春天来临,所以,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。而此时,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,由此产生了二月二,龙抬头的说法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:二月二日新雨晴,草芽菜甲一时生;轻衫细马春年少,十字津头一字行。民俗专家细解二月二为何龙抬头民间有二月二,龙抬头之说。为什么二月初二便龙抬头呢?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。据天津社科院教授介绍,这种民俗与节令有关。二月初一前后为惊蛰。青蛙、蛇、蚯蚓等许多动物,一到冬天,便进入冬眠状态,这便是入蛰。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,天气回暖,一些昆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,开始出来活动,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,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。教授还表示,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祖先在蛇、蚯蚓等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,因而民间又将蛇叫小龙。二月二前后,蛇、蚯蚓等结束冬眠、开始活动。民间认为,龙是天子的象征,是祥瑞之物,更是风雨的主宰,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,故曰二月二,龙抬头。那么,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?民俗专家解释说,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。民俗专家表示,在中国古代,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,凡像一月一、二月二、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、天人相通的日子。因而,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、祭祀或是纪念活动,以求得幸福、安康和吉祥。天文专家解析二月二、龙抬头二月二、龙抬头,象征着春回大地、万物复苏。那么,龙在哪里?它是怎样抬头的?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。 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,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。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。三垣是紫微垣,象征皇宫;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;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。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:东苍龙、西白虎、南朱雀、北玄武,也就是说,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,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,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,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。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,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。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,苍龙显现;春夏之交,玄武升起;夏秋之交,白虎露头;秋冬之交,朱雀上升。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:角宿一和角宿二,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。角宿 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,亢是龙的咽喉,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,代表着龙爪。龙爪后面的房宿、心宿、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。二月二的民间习俗我国一些地区过春龙节,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,俗称引钱龙。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:一是请龙回来,兴云布雨,祈求农业丰收,二是龙为百虫之神,龙来了,百虫就躲起来,这对人体健康、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。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、牲畜,蒸熟后插在竹签上,晚上再插在田间,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,祈求祖先驱赶虫灾,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。当日,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。吃水饺叫吃龙耳,吃春饼叫吃龙鳞,吃面条叫食龙须,吃米饭叫吃龙子,吃馄饨叫吃龙眼等。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,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,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。妇女起床前,先念二月二,龙抬头,龙不抬头我抬头。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,边照边念二月二,照房梁,蝎子蜈蚣无处藏。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,怕伤了龙皮,等等。二月初三为文昌(主宰功名之神)诞辰日,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,求科举登第。旧俗,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,表明开始正式学习。过去,读书人要行四个礼,即开笔礼、进阶礼、感恩礼和状元礼,其中,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。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,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、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,赠文房四宝等内容。二月二剃龙头俗话说龙不抬头,天不下雨,龙是祥瑞之物,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。农历二月二,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、滋润万物,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。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,会使人红运当头、福星高照,因此,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,一年都有精神头。每逢二月二这一天,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,生意兴隆。另外,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,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,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,直到二月二才解禁。不过,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。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,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,这一天剃龙头,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。二月二龙抬头吃什么?二月二,我国民间有剃头、祭祀、敬文昌神、吃面条、炸油糕、爆玉米花、吃猪头、吃春饼、吃焖子、吃蝎豆等习俗。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,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,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。吃春饼名称吃龙鳞,吃面条名曰扶龙须,吃米饭是吃龙子,吃馄饨为吃龙眼,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。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、保佑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。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1、接姑奶奶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,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,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。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,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,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,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,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。但到了二月初二,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,住上几天或半个月,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,比较劳累,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;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,又要忙碌了,所以要犒劳犒劳她。一般是以春饼,也就是薄饼做款待。被接回来的日子里,姑奶奶除了吃喝,就是串门子聊天儿,轻松而愉快。2、皇帝耕田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。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,惊蛰一犁土,春分地气通。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。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,别误农时,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。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,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,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,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,到一亩园(今海淀圆明园西侧)扶犁耕田。过去曾有一幅年画,叫《皇帝耕田图》,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、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,身后跟着一位大臣,一手提着竹篮,一手在撒种,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,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。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:二月二,龙抬头,天子耕地臣赶牛,正宫娘娘老送饭,当朝大臣把种丢,春耕夏耘率天下,五谷丰登太平秋。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,能够亲自春耕夏耘,使老百姓丰衣足食。——传说中的分界线——乡土君每天额外给各位大虾奉上逻辑推理题一道。我们的口号是:勤动脑,不会老。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今日推理: 有一个人在大街上想找个算命先生算命,他碰到两个先生。A先生说他的准确率有百分之六十,而B先生说他准确率只有百分之二十。结果这人却选择B先生给他算命,你知道为什么吗?【温馨提醒】1、不要去相信网上那些答案!现在网上很多答案都是错的!2、千万不要急着看答案哦,要先自己琢磨,不然,脑筋没动着,哪能不老呢?呵呵~【寻求解答】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【乡土】,微信号:hvillage(提示:长按左边字母可复制微信号哦~),回复“算命”,即可知真相!唯一真相噢!真是太让人震惊了!! 点击以上二维码保存到手机,微信“扫一扫”可识别关注噢!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【乡土】是个怎样的公众号?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【乡土】旨在探寻中华民族文化之源,追踪精英文化之根;发现一方水土的民俗、风物和各类民间文化样式,展示民间艺人的绝技绝活,以及他们鲜为人知的艺术人生;遥望家乡、坚守故土……关注【乡土】微信公众号,你可以要求乡土君提供你想知道的地方民俗、奇人异事……你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你可爱家乡的独特风俗、牛人怪事等线索,我们将死磕中国乡土文化,让中国的乡土人文得以后继远扬。